2006年12月28日星期四

小林的决绝




一年即将结束之际,又把十多年前刘震云原作的《一地鸡毛》挖出来看了一遍。小人物同体制的抗争到屈服到最后变为体制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式的悲剧。在这样一种无谓的轮回中,生命毫不可惜地被消耗掉了,就像大学生小林。
与旧我的决绝或许是小林的最终选择。片子结尾,主人公与未来的自己对视,旧我在朦胧中看到了彼岸的新我。而他依旧有所留恋,依旧犹豫不决。
此时此刻,世间一切都在摒息收声,等待他的决定:Every moment is another chance to start over.

2006年12月22日星期五

<学校公园>片场 Campus Park




香港独立导演马智恒,也是学院导演课的老师。这次拍摄全部由他自己筹资,主题是校园 taboo (禁忌)。Nathan 奋勇出任男主角,昨天酒吧会谈一幕,我和 Roger 帮忙客串。
每个社群都有各自的 taboo,受到来自行规、人伦、道德和宗教的约束。讨论 taboo 是个艰难的课题,特别是在看似春光明媚的校园里。师生恋从来是敏感话题,学生和教师是利益相关人,他们之间的恋情被认为不可能不受到利益的驱动和罪性的诱惑。按照片场的气氛来看,马导似乎要以一种看似平静的语气来叙述激烈的矛盾。他究竟将如何来演绎,我拭目以待。
有趣的是,参与拍摄的男男女女们,产生恋情的地点如果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片场,马导将怎样面对这样的反讽呢?

(此片计划在2007年1月21日在香港火炭首映)

2006年12月19日星期二

创意集市又开卖 Creative Market is Back!






Paul Springer 说的好:创意是一回事,而靠创意生活是另一回事。学生们看到了他们的创意产品所能产生的价值。营业额超过了1万三千多元,而更大的价值是金钱没法衡量的:一个杯子可以不同,一本本子可以不同,我们的生活可以更美。大家都卖贝壳首饰,为什么你卖的好,我的却鲜有顾客?学生们开始思考,他们听到了和课堂上导师和同学们对他们作品完全不同的评价。他们直面客户,体验到商机和市场的残酷。有人说这样太商业了,可是脆弱而敏感的设计师们,不就是在这样的两难环境下为着理想而前驱吗?

策划:吴婷婷、王冠贤、黄一杨

以下是吴婷婷写的文字:
第2届创意集市是在短暂的准备之后开幕的,一切都是那么出乎意料。包括天气,原以为广东地区一触即发的绵绵雨季不会这么容易停下来,没想到集市开始时蓝天就出现了。来的人很多,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交易、买卖、交易、买卖、一切都正常有序地进行着,从大家的脸上可以看出对商品的好奇。所有的设计师都是20岁左右的学生,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想像,脑子里还装着奇怪的念头,正是因为这样勇敢地不断创新,勇敢地把自己的奇怪念头生产出来,成功就这样来了。
改造笔记本、凸目的小公仔、手绘的杯子、新版烟灰缸、针织的围巾、马赛克花瓶、紫菜包饭、奇形怪状的椅子......各种有趣的商品,在这一天里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传统在这里得到了新的理解。
似乎幕后和幕前一样地繁忙,收银台排起长队来好像家常便饭,工作人员不停地来回走动维护着现场次序。开幕前做的种种准备就是为了集市的服务更加周到,棚架、灯光、结帐单、送货单、宣传册、店面招牌、店铺产品说明,我们讲究细节,服务了店主服务了顾客,也让整个集市的运作显得更有层次感。
为了将来可以更好地延续创意的精神,继续举办创意集市。为此做了调研,考察这个年龄段的需求。我们不再等待别人给自己一个环境,我们也曾经这样过。现在发现,与其等待不如自己动手去创造。有人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造了,那我们想那个大家所向往的“自由、创意”的氛围也就不远了!
我们坚信,自由而有创意的氛围是要靠大家努力去营造的。
“艺术改变生活,设计改变生活,创意无限改变生活。”

2006年12月17日星期日

三国演艺 Design of 3 Kingdoms




学生写的介绍文字:《三国演艺》展览由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 (DFI),英国白金汉郡查尔敦大学学院 (BCUC) 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三所学院共同参与的展览。本次展览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主办,国际传媒设计学院艺穗会协办。
展览作品由各所学院老师指导,学生制作。作品呈现方式以平面设计作品为主导,还包括影像作品与立体构成装置。作品在国际传媒设计学院展览馆陈列展出。

《三国演艺》汇集了来自三个国家的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的学生作品,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他们怀着共同的理想,探讨与创造属于他们的艺术与设计世界。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气息,但一切都能通过视觉语言沟通。超越种种疆界,架起学习交流的桥梁。各异的历史埋藏着多元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味,给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的交流的空间。种种这些都彰显着时尚魅力,体现着对艺术的感悟与批判。打破国界的藩篱,让设计达成无限的交流与融合!

2006年12月12日星期二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我的参展作品:Unduplicatable Duplicate


朴宗夏(韩国)— Gen

究竟什么是复制?记得上次在东湖宾馆,吴山专在大堂的工艺品商店里买了个恶俗的水晶苹果 (应该是玻璃的)。他说:我回去签个名就能卖了。现代生活中我们拥有了无数复制品,并以此满足。在 Fight Club 里,Tyler Durden 自豪地述说他如何努力地收集“最具个性的”宜家家具:“这些杯子上还有瑕疵,可以证明它们是手工制造的”。
让我们回到过去。拓印是最早的复制方法,拓印的碑帖和石碑的关系,如同饼与制饼模具的关系,也如柏拉图所说,是所有事物同它们“原形”的关系。如果每张拓品由于手工作业,都与另一张不同,那拓印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
复制?更有趣的是:拓印的越多,它们的原形 - 石碑就会损坏地更厉害,这让我重新思考复制的概念。 数字的复制是否已经与以物质为形态的复制分离开来?一些数据从一种储存介质拷贝到另一种上时,复制品似乎是一种“完全复制”,但它真的是吗?它具备与原形相同的意义吗?当我们把数字的复制品打印或刻写出来时,我们又把物质的形态赋给了它,而用它作为原形在进行手工复制 (拓印) 时,他的意义究竟会怎样改变呢?

2006年12月9日星期六

青春版牡丹亭 Peony Pavilion




很难想象白先勇九岁时在美琪看“惊梦”时的心情。后来他这样回忆道:“当时我并不懂戏,可《游园》中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皂罗袍》,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以至于许多年后,只要一听到笙箫管笛响起就不禁怦然心动。”他借了牡丹亭来寻自己的梦,这个梦是前世还是今生?是高宅深院的童年生活,还是对深深依赖的母亲的怀恋?他的理想和他的生活并不在此时,并不在此地。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雅米罗尔第一次作为一个诗人而诞生是在他的初恋失败之时。在一种对自己的嫌恶和耻辱之中他蓦然面对的是自己的卑贱与渺小。他依靠写诗,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奇异世界,使他高出了现实的笨拙,得到了一个第二存在的可能性。异曲同工,这个奇异世界是灵虚幻境,亦是那座沁园。白先勇在昆剧中找到了自己的花园。一步一景,曲径通幽,一切细腻、妩媚、哀伤、婉柔,皆可在这座花园中找到她们的角落,化作一株柳,变作一块石,在牡丹亭畔、在芍药栏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