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8日星期二

Holger Matthies 作品展




老马又来了,一同到深圳的当然还有林家阳教授。这次关山月美术馆收藏了 Holger 的180多幅海报,几乎每幅都得过奖。这个开幕式也是深圳“创意十二月”活动的开始,头头脑脑到了不少。老马心里清楚得很,政府搭台,要他唱戏,而他也老练地唱的很地道,如奥斯卡颁奖礼般感谢的面面俱到。
中国人的大师崇拜情结是未受过儒家熏陶的西方人所无法领会的,而对他本人,这种被奉为大师的诱惑似乎也无法抵挡,他频繁地出入亚洲就是明证。正当年的设计师们,几乎人人在学生时代都把老马的作品烂熟于胸,林教授的那几本关于德国海报设计的书在资料贫乏的年代里成为经典。这种烙印无法抹去,而且随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师承模式继续延续下去。我看到很多稚嫩的脸孔,他们捧着画册排队等候,希望得到大师的签名,而这位大师正是他们的老师在海报设计课上反复提到的那个 Holger Matthies。
开幕式后有个“设计面对面”活动,由韩家英领头的深圳平面设计名人们同老马对话。话题自然又回到了那个设计为商业还是为艺术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老马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欧洲,长期而持续的文化演进使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和音乐厅形成一个圈子,他们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受众,也共享价值观。老马的知识结构与重内含的创意一旦被这个圈子认同,他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但是他很难理解中国的设计师如何在商业圈中苦苦挣扎,在首长意志的压力下和请客吃饭的过程中耗费自己的时间。Maslow 的需求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设计在中国首先要生存。那样的圈子在几个大城市也在慢慢形成,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在形成以后,文化类的设计也很难避免垄断,自由还是在少数人手中。当然,那时的年轻人是否会陷入大师崇拜的怪圈中,还是个未知数。

2006年11月21日星期二

MISS 创刊号




九零年代初,港台开始流行一种称谓叫做“新新人类”,那时正是信息时代的开端,技术革命与全球化为当时的年轻人带来了新的理念,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视觉习惯。而如今,这些“新新人类”逐渐步入主流,他们的理念似乎都不怎么新了。
现在“新新人类”的称号都没人再提了,而这样的人群却永远存在,他们正以理想为动力,以技术为武装,举着创意的大旗向前奔跑,New Concept Vision 的团队便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怀有的是一种传道者般的热情,将艺术与设计作为信仰,希望用他们的视觉语言打动更多的人。他们是新而勇敢的人。
大学时代,可能是人生唯一可以进行大胆实验的阶段。在这期《Miss》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实验,新奇而有趣,这才是大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找到边界,然后打破它。在这种碰壁与破壁的反复过程中,我们成长,我们重生。

—— 写在《Miss》创刊之际
(注:《Miss》是国际传媒设计学院的第一本在线杂志,主编是李汉华)

下载 MISS 创刊号 >>

2006年11月17日星期五

广州美术学院讲座 Lecture in Guangzhou Art Institute




吴慕清教授原以为我是搞当代艺术的,上次看到我在广州的展览,才知道我之前做的都是商业设计,便让我给她的学生讲讲这 business 的设计流程。学生们都很热情,CG协会的两位骨干跑前跑后地解决了设备问题。
讲完了,学生提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设计是要迎合大众还是要引导大众?还是向大家推荐了 Paul Fussel 的《格调》。译者很聪明地没有直译书名的原意——阶级。阶级决定了品味,决定了人的视觉习惯和消费行为。与欧美不同,我国的传媒业并未向私有资本和海外企业开放,这导致节目格调分层的困难。同样,社会阶级划分尚不明朗,不同受众被粗暴地相同对待。这是体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果传媒市场可以全面开放,自由竞争,电视台当然会把大量功课做在受众分层上,大家各取所需,节目质量自然会拉开,设计师也会有更大的余地进行选择。
推荐这本书,不是让大家都变得势利,而是能以更锐利的眼光观察他的受众。

2006年11月13日星期一

香港 Young Design Talent Show






显然香港政府正在强化他对创意产业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建立在口号标语上的,也不是靠一些所谓创意园区的房地产项目装点起来的。几大银行都给了支持;挑选出来的15家设计公司可以以零租金进驻至少一年;特首曾荫权出席 InnoCentre 的开幕典礼。整新后的香港创新中心显得精巧别致,与倒人胃口的港式媚俗装修形成鲜明对比。
“新一代设计尖子秀”由三个奖项的优秀作品展组成:British Council 的国际青年设计企业家大奖、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大奖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奖。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香港本地设计师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很“港派”的,比如只有一人座的出租车。还有一位字体设计师创作了”痹痛体”,一种全新的中文字体,让人联想起广东因气候或劳累引起的关节疼痛。
香港人的确是敬业和专业的。从空间的设计到 Catalogue 的印刷,从会务的安排到展览版面的排版,一切都有条不紊。活动准时开始,准时结束,设备运行无误,服务周到有序。让似乎已经对展会上的混乱与慌张见怪不怪的我颇感惭愧。在回宾馆的路上,我看到很多下班的人眼中都带着疲惫,那也许可以被称做 professional depression - 敬业和专业的代价。

http://www.hkdesigncentre.org/YDTS/

2006年11月12日星期日

迷彩再創 Fashion Show




军装是政治表征最强烈的制服,而学生们对这种制服完全解构后的再创造让我兴奋。吴婷婷同她的团队一起,为学生创建了这个T台。Robert 同我一样兴高采烈,我们都给那组以四个历史年代为主题的设计打了最高分。从建院时我们就讨论过如何来教学生。创意是不可教不可学的,讲述或是引导,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己对设计和艺术的interpretation。今晚,在这个年级的新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