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ger Matthies 作品展
老马又来了,一同到深圳的当然还有林家阳教授。这次关山月美术馆收藏了 Holger 的180多幅海报,几乎每幅都得过奖。这个开幕式也是深圳“创意十二月”活动的开始,头头脑脑到了不少。老马心里清楚得很,政府搭台,要他唱戏,而他也老练地唱的很地道,如奥斯卡颁奖礼般感谢的面面俱到。
中国人的大师崇拜情结是未受过儒家熏陶的西方人所无法领会的,而对他本人,这种被奉为大师的诱惑似乎也无法抵挡,他频繁地出入亚洲就是明证。正当年的设计师们,几乎人人在学生时代都把老马的作品烂熟于胸,林教授的那几本关于德国海报设计的书在资料贫乏的年代里成为经典。这种烙印无法抹去,而且随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师承模式继续延续下去。我看到很多稚嫩的脸孔,他们捧着画册排队等候,希望得到大师的签名,而这位大师正是他们的老师在海报设计课上反复提到的那个 Holger Matthies。
开幕式后有个“设计面对面”活动,由韩家英领头的深圳平面设计名人们同老马对话。话题自然又回到了那个设计为商业还是为艺术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老马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欧洲,长期而持续的文化演进使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和音乐厅形成一个圈子,他们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受众,也共享价值观。老马的知识结构与重内含的创意一旦被这个圈子认同,他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但是他很难理解中国的设计师如何在商业圈中苦苦挣扎,在首长意志的压力下和请客吃饭的过程中耗费自己的时间。Maslow 的需求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设计在中国首先要生存。那样的圈子在几个大城市也在慢慢形成,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在形成以后,文化类的设计也很难避免垄断,自由还是在少数人手中。当然,那时的年轻人是否会陷入大师崇拜的怪圈中,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