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9日星期一

WK, 又搬家?!

MD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订制可以发帖可以回帖没有广告没有给GFW封掉看上去又不SB的blog——希望我的blog搬家工作可以暂告段落了...
本博客又搬家: http://www.zyp.sh.cn/

2007年7月8日星期日

Some passengers may have secrets

两年前七月七日的上班高峰期,四名人弹在伦敦的地铁和公共汽车上引爆炸弹,五十二名无辜平民死亡。King's Cross,Russel Square... 这些站台名是多么熟悉,回想过去穿行在被伦敦人亲切地唤作“Tube” 的地铁里,从没有感到过不安和威胁——如今,tube 的乘客们恐怕很难再保持这样轻松的心情了。

前两天在我收集 DFI 学院学生获奖的作品时,有几张德国学生设计的广告让我感触颇深:客户是伦敦公共交通署,brief 是要提高乘客的反恐意识。Roland 选的 slogan 是:Watch out! Some passengers may have secrets;Florian 和 Daniel 的则是:If you see suspicious things, inform the staff or dial 999 ON TIME! 广告的创意都十分有趣,但观者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如果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威胁你生命的恐怖分子,那生活还有什么安全可言?每天的上下班就如同穿过两次地雷阵,这种心理考验恐怕比前线的士兵还要艰巨。为了自身的利益宣战,却终日生活在对手无法捉摸的阴影下,这种代价真可谓高了。在世界各地的每个机场,飞往美国的航班都设有特殊的通道,所有乘客都要提前至少2小时到场,除了接受普通的安检以外,还要接受美国安检人员单独的检查。一个国家竟需要将自己如此严密地包裹起来,倒是很让人同情。

或许我是杞人忧天了。04年时我到以色列作学术访问时,特拉维夫机场的保安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城市中,到处能看到士兵背着M-16步枪在街上走动,朋友告诉我:他们的子弹是上了膛的。我诧异:生活在这样荷枪实弹的环境里,你们怎能感到安心?她的回答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对我们很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安心...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国际传媒设计学院院刊

以下文字引自刘海平的博客:

土地的灵性是人赋予的。
这片南国的旷野由于一群莘莘学子的到来而迸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在这里目睹了一个学院的成长:以艺术设计学院的身份,作为特别计划参加国际性的展览——广州三年展;主办国际性的广告创新论坛;学生作品在香港、英国等地参加《三国演义》、《绝对中国》等展览;教师在近年来获得众多国际大奖如CCAA、亚洲文化协会等。
这个抛开一切狭隘的包袱,凭借着推翻偶像崇拜的观念和无穷想象的学院,做好了一切,准备在国际艺术教育界占据一席之地,并对传统的文化、艺术、设计、教育等领域进行探索。
这次,我们采用的表达这个学院种种思考的方式之一发行刊物——《视觉文化》,都只是对这个学院的激情与荣耀的包装、展示,它将伴随这个学院的成长而成长,飞跃而飞跃。
这其中不仅回顾了学院近两年来的对外交流合作的部分活动,同时作为一本集文化、艺术、设计、教育、学术为一体的刊物,它将从艺术教育这个切入点去看待、探讨这众多领域的最前沿问题。
它终究会用自己的姿态去尝试感动人们,希望与被他感动的这部分人多次交流沟通!

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

阿尔莫多瓦的《回归》Volver

片子里只出现过一个男人,不超过五分钟,他就死了......

一直很喜欢看描述南欧小镇生活的影片,故事都很小,但人情味都很浓。安塔卢西亚就是西班牙南部那片充满阳光的土地。人们的爱恨情仇是那样的直白,就像女主角听到吉他的前奏,就忍不住动情唱起那段 flamenco——她可以忍受苦难,却不能忍受沉默。Flamenco 本来就是吉普赛人独有的抒情方式,由歌者、乐手和舞者即兴配合,主题大多为乡愁、亲情、相思和回忆,忧伤中带着激情。整个电影随着这样的曲调化展开来,,叙述了两家三代母女的恩怨。

2007年6月16日星期六

为什么学习设计要去欧洲留学?

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如法律、金融或计算机等,它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从业者对全球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世界流行文化的演变历史和趋势。
优秀的设计师必然是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他了解东方,也了解西方;对于英文字体运用自如,也对中国传统的图案了熟于胸;用最新的苹果电脑完成设计,也在陈列古代文明的博物馆里流连忘返;打开iPod,播放的是hip-pop和民乐的混合曲风,点击浏览器,向YouTube上传自己刚刚完成的CG作品。这就是设计师,一群在各种文化中穿梭自如的人,一群能用中文、英语还有各种视觉语言和人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很难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下培养出来,所以想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你,必然要走出国门,到西方文明的腹地去感受,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

2007年6月15日星期五

记Nathan/内婶/倪海郡

Nathan是个异端。全上海他的同龄人里面,坚持不买房的除他之外就没几个人。不是钱少,是心态好。英国留学两年,欧洲人的住房观全学来了。朋友道里,但凡受到女友要求买房压力的男同胞们都拿他来举例:你看内婶,坚持租房,想得多开!结果所有女同胞都视Nathan为敌。

Nathan天生是个老师。他的班上经常出现点名单上没有的人,学生都愿意到他公司去实习。公司上下对他也亦敬亦畏,经常要接受循循教导。但这也是他有凝聚力的原因。别人在周末加班时,他请所有珠海的实习生到家里party,不是一般老板能够做到。

Nathan属于豪情派。豪情=柔情+激情。看似瘦弱,爆发力其实很强。小型流氓不是他对手,当然他轻易也不出手,一般先打110。对朋友可谓两肋插刀帮到底,上次小年夜我的车死在延安路上,他二话不说开过来帮我推车,使我在感动的同时见识了他的手头功夫。我一直纳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见他和小女儿玩耍时一把将她扛在肩上,我才明白他靠的是平日这种高强度的练习。

2007年6月6日星期三

好工作 Nice Work by David Lodge

David Lodge 是英国文学院院士,作品在八十年代很受欢迎。Nice Work 中有两个看似格格不入的人物,工厂经理维克和研究工业题材小说的大学讲师罗玢,对对方的世界各自怀着敬畏,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政府一个绝妙的的工业年影子计划阴差阳错的把它们捏到一起。从此,文学讲师如同但丁参观地狱般走入了肮脏不堪的工厂;而工厂主经过一夜缠绵后竟爱屋及乌地恋上了文学。

这场闹剧跨过阶级,更跨越两个世界。“university”这个词仿佛注定是“industry”的反义词,它用一道围墙把自身同外部世界隔开,有形或无形的,外人用敬畏的眼光看它,而身在其中的人却扒着墙头拼命朝外张望,甚至想一显身手跳将出去。然而,对围城的无限留恋又使他们不敢鼓足勇气。工厂主徒劳地追求着讲师,如同大学徒劳地想进行产业改革,搞个什么产学研结合课题。

于是,这样的闹剧便一直演下去,在过去,在现在,也在将来。

2007年6月3日星期日

大保龄绑架案 The Big Lebowski

The Coen Brothers 是对天才兄弟,最早看到他们的作品是 Fargo。一贯的黑色幽默,一贯的对美式文化、政治的刻薄微笑。绝妙的周末娱乐,我只能笑痛肚皮。

2007年6月1日星期五

"远西"展作品开箱 Open Far West

明园文化艺术中心是一幢非常奇怪的建筑,建在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地段,但风格可称的上恶俗。不过作为艺术中心倒也够 post-modern,是个中国当代的缩影。中德五人展即将在这里举办,参展的 KP.Brehmer、许江、单凡、吴山专,第一位是老师,后三位是学生。老师已经作古,学生则都成了大师,还加上一位名不正言却顺的 MissMa。今天所有作品都已经运到,现场开箱。

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

古根海姆今日美国艺术展

这个展览是在中国举办过的官方或半官方的艺术展中水准最高的之一。不知是场地所限还是身份不同,完整的展览硬被拆到两个场地展出,一块在上海博物馆,名曰“美国艺术三百年”,始于建国早期的风景画派,止于波普。Andy Warhol, Jeff Coons, Keith Haring 等等的作品如牌位般每人一张;另一块才算得上是真正当代,安排在民办的MOCA,取名“今日美国艺术”,作品量少质高。
Mathew Barney 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记得以前在V&A看过他的作品,这次则是很完整的6个video——Cremaster。画面色彩鲜明,极具设计感,主题则如梦境般荒诞,充满惶惑。那是一种宁静与恐怖的合体,类似于法国电影 Cell 的视觉表现,又使人想起 Chris Cunningham 为Bjork 拍摄MV的风格。巧的是,当我在网上查找关于 Matthew Barney 的资料时,竟然发现他与 Bjork 早已是情侣并育有一女,看来情投更需意合,而我则太孤陋寡闻了。


2007年5月10日星期四

Luerzer's Archive 全球创意学院评选

Luerzer's Archive 在其网站上公布全球最具创意学院评选结果,Design Factory 获得第三名。祝贺母校 DFI!

>>查看网站地址

2007年4月22日星期日

「垃圾桶裡的創意」评选

承蒙视觉中国和台湾的视觉艺术门户网站黑秀网之邀,为 HeyShow 组织的「垃圾桶裡的創意」作评委。参赛的共有1900多件作品,大多是设计师平时的创意习作和被客户退了的飞机稿。花了2个下午时间将所有作品一一看完,的确有一种在垃圾桶里淘宝的感觉。大部分的作品确实挺垃圾,创意的含金量很低或根本没有。看来很多飞机稿没打到飞机也很应该。当然也淘出一些好作品,让我感到有些惊奇的是评委的眼光似乎都很相似,最后入围的30个作品中我也选过的有近20个。还有一点出乎意料:我最看好的几个作品中竟然有三个被证明是过去已经得过奖作品的抄袭之作,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我最后选的是以下三个作品:

1. 參展編號: 19526
作品名稱: 本位。本味
作者姓名: steamfish
作品介紹: 資本主義下塑造出來的社會,真正的自我該擺在何處?上班要穿西裝,上公車要排隊,平常看到最正常的模式,才是最不正常的狀態。畫面所要表現的,不是在敘述任何狀態,只是與觀者做互動,在畫面的經營中,是否勾起自己舊有的生命經驗。
被丟到垃圾桶裡的原因: 伯樂都跑去吃飯了。




评: 画面荒诞有趣,执行得也很好。与其说这是一则公益广告,不如说是件艺术作品。人类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时常陷入这样的困境:购买批量制造的商品,却想藉此来表明自己独一的身份。作者为这两种自我创造的对视的场景,是对自己身份的深层反思。

2. 參展編號: 19602
作品名稱: 项圈篇
作者姓名: NIEL
作品介紹: 现在网络越来越多的报道虐待动物的消息,让人瞠目结舌,动物跟人类本是好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们呢?我想利用本作品来提醒大家,我们可以不宠爱动物,但我们不能伤害他们。
被丟到垃圾桶裡的原因: 不详,因为这是公益广告,参赛没选上




评:作者很好的利用了创意法则中的反射原理,将刺痛感反射到观者身上,并由此产生对被虐宠物的同情。在表现上使用的视觉语言很直接,而文案在相比之下就显得较为苍白,没有到位。如果请一个优秀的copy合作的话,可能就不会进垃圾桶了。

3. 參展編號: 20453
作品名稱: 消費空氣
作者姓名: david
作品介紹: 吸新鮮空氣將變成一種消費行為?如果我們還不停止污染無價的新鮮空氣!
被丟到垃圾桶裡的原因: 沒有執行




评:这则创意很容易让人理解,执行也比较到位。整个画面使用黑白单色,达到了警示的效果,调性控制得较好。文字的布局和文案的撰写值得再作推敲。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V for Vendetta



Having struggled a lot, I finally found out that the Chainese Guverment has its great solution of controlling the individual broadcasting on internet. My blogspot could be accessed on Monday, but not Tuesday; in this month, but maybe not in next month; you just published something, and you found it's banned, and at last you wanted to organise some activity to demostrate, and suddenly, the site is unlocked.
You could never complain, because it's banned, and it's not banned. It is somewhere in between, the most possible and reasonable explaination is: technical problem.

V for Vendetta, A very faithful visualisation of the original comic by David Lloyd. Watching this film might be the best way to celebrate the unlock of my blog.
But how about tomorrow?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花园书店跳蚤集市 Garden Books Fleamarket

陕西南路长乐路口的 Garden Books 在一个月前还是中国仅有的一家只销售原版图书的书店,据悉南京的分店已经开业。店主周先生一口纯正英语,微笑着向他的老客户打招呼。Peter 告诉我,上海的原版书都得从他那里进口。每个月最后的周末举行的 Fleamarket 就在书店的后花园摆摊,由 Marianne Kaulima 发起,已经坚持了一年多。摊主是欧美人居多,也有一些新加坡和香港的 charity groups。每次都能看到新的商家,几乎都是手工原创的作品,还有个英国人卖自己烹制的甜点,味道很不错。 我们赶到时已将近收摊,很可惜没买到东西。现在摊位多的已经摆到二楼,一位印度老兄在卖手工饰品,匆匆拍了几张照片。



Marianne 和 Dutch Council 的Puck

2007年3月31日星期六

SCAA Shanghai 聚会

SCAA 的全名 Second Chance Animal Aid, Shanghai,是一个帮助被遗弃的动物寻找新主人的慈善机构,发起人是 Carol Wolfson。机构成员平时用业余时间分头行动,积极募集资金,救治被虐待的动物,并努力寻找能善待他们的好主人。大家都能聚在一起的机会倒是少之又少。这次能在 M on the Bund 碰头,实在不易。


Pavlova 是地道的澳洲甜点,却有的奇怪的俄文名字,可以让人不停的吃...


餐后在楼下的 Glamour Bar 小聚


总看不厌的一道风景

2007年3月27日星期二

进驻PI,工作开始

中德合作传媒设计项目31日开始招生,和 PI(圆周率设计)协作准备Promotion。Roger 担任设计,Willow 担任 Account Service。到五角场看了场地,工作正式开始。Angelika 虽说帮不上大忙,但积极得很。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二访红坊 Red Town

今天有机会和倪海郡一家去红坊——一座在淮海西路上的创意产业园。到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和上次同Rocky与Phoebe参观现代雕塑展的是一个地方,记性够差... 虽说现在的创意园泛滥,但这家开得较早,加上地段优势,已经初具规模。空间分割很有气势,跟欧洲loft有的一比。


高敞的老厂房被分割成开放式的小型空间,大部分为画廊和设计公司


走廊里的装饰墙


一家画廊正在进行开幕式


在门外的一个角落里,竟然发现许江夫人未开封的大作。展览主办方的大度可见一斑。


从信箱上看,进驻的各类创意公司已有不少,竟然还有卖眼镜的?!希望是手工眼镜...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门口赫然一座“牛气冲天”,是法国艺术家 Pierre Matter 的作品,确实比较牛...